您的位置: 首页 > 保函知识 > 常见问题

仲裁申请财产保全

财产保全,听起来是个挺的法律词儿,简单说,就是“先把对方的钱或东西‘冻’上,防止他转移,保证你赢了仲裁之后能拿到钱”。就像两个人吵架,你担心对方趁你不注意把家里的值钱东西都搬走,你先找个锁把门锁上。


为什么需要这个“安全锁”?


打官司或者仲裁,不是一瞬间就能出结果的。它像一场马拉松,需要时间。从你递交申请,到开庭审理,再到出裁决书,短则几个月,长则一两年。这段时间,足够一个意识到要输、要赔钱的聪明人做很多事。


他可以把银行账户里的存款转到你找不到的亲戚名下,可以把名下的房子、车子飞快地卖掉,甚至可以把公司股权直接转让掉。等他做完这一切,你的仲裁就算大获全胜,拿到手的也只是一纸裁决书,上面写着“对方应支付你一百万”。但当你去找他要钱的时候,他会两手一摊,很无辜地告诉你:“你看,我不是不想给,我是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,公司也破产了。” 这个时候,你就成了“赢了官司输了钱”的冤大头。


财产保全这把“安全锁”,就是为了防止这种糟心事的发生。它在仲裁程序刚开始或者进行中,就迅速出手,通知银行冻结对方的账户,通知房管局封锁对方房产的过户手续。这样一来,对方就没法随意处置这些财产了。裁决生效后,你可以直接拿着裁决书去申请执行这些已经被“锁住”的财产,心里踏实多了。


这把“锁”怎么申请?向谁申请?


这里有个关键点必须搞清楚:仲裁机构本身,比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(CIETAC)或者北京仲裁委员会(BAC),是没有权力直接去查封、冻结任何人的财产的。这个权力,只有人民法院才有。


所以,整个流程是一个“两头跑”的协作过程:


1.  步:向仲裁委提出申请。

    当你决定申请仲裁时,或者在仲裁程序进行中,你感觉对方有转移财产的风险,就要立刻准备一份《财产保全申请书》。在这份申请书里,你要写清楚:

       你是谁,对方是谁(双方基本信息)。

       你为什么要求保全(就是你们之间纠纷的简单情况)。

       你要求保全的具体财产是什么(比如,要求冻结对方在XX银行XX分理处的账户,账户号是XXX,保全金额100万;或者,要求查封对方名下位于XX市XX区XX小区的房产,房产证号XXX)。这里的要求必须非常明确、具体,不能模糊地说“保全对方的财产”。

       你为什么要急着保全(也就是说明对方有转移财产的可能,比如你发现对方正在低价抛售资产,或者对方公司经营异常,有逃债的迹象)。


    把这份申请书和你仲裁申请的材料一起,交给仲裁委员会。


2.  第二步:仲裁委将申请转交法院。

    仲裁委员会收到你的申请后,他们负责审查你这个申请在形式上是否符合要求。然后,他们会出具一份公函,连同你的《财产保全申请书》和相关证据材料,一起移送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。这个有管辖权的法院,通常是被保全财产所在地的法院,或者被申请人(即对方)住所地的法院。


3.  第三步:法院审查并作出裁定。

    法院收到材料后,会进行紧急审查。审查的重点是:你的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,尤其是你是否提供了担保


重中之重:担保——申请保全的“代价”与“保险”


财产保全是一把锋利的“双刃剑”。它能保护你的利益,但也可能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。比如,你申请冻结了对方公司500万的银行账户,可能会导致对方公司资金链断裂,无法支付员工工资、货款,甚至因此破产。万一仲裁裁决下来,是你输了,或者你只赢了50万,你却冻结了人家500万,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。


为了平衡这种风险,法律设定了一个关键条件: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。 这就是告诉你,你要动用这个强大的法律武器,就得先拿出点“诚意”和“抵押品”,为你可能犯的错误(比如保全错误)预留出赔偿对方的资本。


担保的方式主要有几种:

   现金担保: 直接的方式。比如你申请保全100万的财产,法院可能要求你提供100万到150万的现金作为担保,直接划到法院的专用账户里。

   房产、车辆等实物担保: 用你自己名下无抵押的房产、车辆等财产进行担保,需要到相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。

   保险公司保函: 这是目前常用、便捷的方式。你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一份“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”。你向保险公司支付一笔保费(通常不高),保险公司经过审核,会向法院出具一份《保函》,承诺如果因你的保全申请错误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失,由保险公司在担保范围内进行赔偿。法院见到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函,一般都会认可。


法院审查了你的担保手续后,如果认为符合条件,会迅速(通常在48小时内)作出裁定:同意采取保全措施。然后,法院的执行法官就会带着裁定书,直奔银行、房管局、车管所等地,办理冻结、查封手续。


申请保全的利与弊,你得心里有数


好处是显而易见的:

   实现权利的根本保障: 这是核心的好处,确保裁决不是空文。

   施加压力,促成和解: 当对方的账户被冻、房子被查封,他的生意和生活会受到巨大影响。这种压力往往是促成双方坐下来和解、谈判的强大催化剂。很多案子在保全后不久,对方就主动要求调解了。

   防止“执行难”: 从源头上堵住了对方转移财产的路径,为后续执行扫清了障碍。


但风险和代价也不小:

   担保负担重: 提供等值甚至超额的担保,对很多申请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压力。

   申请错误要赔钱: 这是的风险。如果你的仲裁请求终没有得到仲裁委的支持,或者支持的数额远小于你保全的数额,那么你的保全行为就构成了“错误保全”。对方可以就此向你提起诉讼,要求你赔偿因账户被冻结、财产被查封而遭受的利息损失、经营损失等。这笔赔偿可能非常巨大。

   流程复杂,时间紧迫: 需要同时应对仲裁和法院两套程序,准备材料要求高,需要快速反应。


实战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


1.  情报工作要做足: 申请保全关键的一步,是明确提供被保全财产的具体信息。你不知道对方在哪家银行有账户、账号多少,不知道他房产的具体地址和房产证号,法院是无法操作的。所以,在商业往来中,注意收集和保存对方的工商信息、银行账户、不动产信息等,非常重要。如果实在不清楚,可以尝试通过律师申请法院进行网络查控(“总对总”查控系统),但这不是每个法院、每个案件都必然同意的。

2.  把握时机: 财产保全贵在“快”。在提起仲裁申请的同时就提交保全申请,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。如果等仲裁开庭了,对方早有防备,可能就为时已晚。甚至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,你可以在申请仲裁前就直接向法院申请“诉前财产保全”,但条件更严格,而且必须在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必须提起仲裁,否则保全会解除。

3.  合理确定保全数额: 不是保得越多越好。保全数额应当与你仲裁请求的数额大致相当。如果你只主张50万损失,却要去冻结对方1000万的资产,法院很可能不同意,即使同意了,你未来被认定错误保全的风险也极高,赔偿责任会很大。

4.  权衡成本与收益: 要冷静评估。如果对方本身就是个皮包公司,没什么可执行的财产,你花大力气、承担风险去申请保全,可能意义不大。但如果对方是实力尚可但可能有转移资产倾向的公司,那么保全就是至关重要的策略。